4月29日,“吉服嘉禮 祥樂天工——宮囍?龍鳳呈祥”非遺傳承與發展論壇在故宮紫禁書院隆重舉行。專家學者與非遺傳承人齊聚一堂,對話古今,追溯歷史文化,探索燦爛文明,展示一脈相承的非遺技藝。出席本次論壇的嘉賓包括故宮博物院副院長任萬平、故宮博物院副院長閆宏斌、故宮博物院原常務副院長王亞民、北京畫院美術館館長吳洪亮、清史專家閻崇年等專家學者,以及吳羅、潮繡、緙絲等非遺技藝傳承大師。論壇由故宮出版社總編輯劉輝主持。
非物質文化遺產承載著歷史記憶,延續著文化血脈。故宮博物院副院長任萬平女士在論壇致辭中表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文化傳承之脈、文藝創作之源、文創設計之魂,保護非遺更要傳承非遺,不斷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故宮博物院肩負著保護、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使命,也在積極探討文化產業的多方面發展。故宮博物院原常務副院長王亞民先生提出故宮文創開發經歷了自發文物研發、自覺的文創研發和主題文創三個階段。要走出“同質化”,必須進入主題研發階段。要以公眾需求為引導,與百姓生活相結合。“故宮中國節”、“宮囍?龍鳳呈祥”、“金榜題名”項目即為主題研發階段的探索。清史專家閻崇年先生表示故宮三個主題綜合項目,如將文物、非遺綜合到一起,將對中華文化的傳承和發展起到重要影響。
北京畫院美術館館長吳洪亮先生以個人的研究和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文化遺產在今天的激活,為與會嘉賓帶來《在尋根中探求未來》的報告。他提出自傳統向未來就是我們現在要做的事。無論走多遠,最遠的遠去是回來。故宮博物院這幾年來正在告訴我們如何從“回”中找到未來感,找到今天生活的幸福感。
非遺不是逝去的歷史,需要活態傳承。宮囍?龍鳳呈祥非遺傳承與發展論壇,正是活態傳承的體現,它的意義不僅在于展示和弘揚,更在于促使非遺“長生不老”的活下去。設計師黃薇為“宮囍?龍鳳呈祥”項目設計制作了66套具有故宮元素的婚禮吉服,對應非遺技藝達40項;藝術家劉恒甫通過創作56個民族婚俗微雕,展現不同民族風俗風貌和精神文化厚度,為人們認識各民族婚俗特色開辟了新窗口。
專家學者、非遺傳承大師還圍繞“非遺文化對日常生活的介入”、“全球化語境下的傳統文化資源再使用”、“婚慶儀禮傳承與宮囍文化再造”三個議題展開了深入探討。暨南大學文化遺產創意產業研究院院長陳平就文化遺產與文化自信,再創中國風發表重要觀點;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副館長蘇丹向與會嘉賓分享了空間表達與非遺保護的案例;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宋曉霞舉國際一些博物館的實例,與嘉賓探討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當代藝術之間的關系;藝術家范婭萍就全球化語境下的中國傳統文化傳承和再發展問題,闡述了推行藝術教育重要性的觀點;故宮專家苑洪琪和劉國梁分別從藏在龍鳳同和袍中的吉祥蘊意與清代皇家禮樂兩方面,論證儀禮傳承的重要意義。此外,現場還有蒙古汗廷非遺音樂表演,讓音符躍動帶大家領略非遺的魅力。
論壇最后,故宮博物院副院長閻宏斌先生做總結發言。他表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的文脈和精髓。保護和傳承非遺是自覺,更是責任。故宮博物院在促進非遺傳承、更加全面地融入當代生活中,一直在努力探索,愿與社會各界共同致力于非遺傳承與發展,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中國傳統文化的百花園中經久綻放。
據悉,此次論壇的舉辦正式拉開“宮囍?龍鳳呈祥”主題性綜合文創項目的序幕,該主題互動藝術展將于6月在故宮與觀眾見面。知名設計師黃海受邀為“宮囍?龍鳳呈祥”大展設計海報。(曉申)
1、凡本網注明來源:人民藝宣網www.lindazuo.com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為人民藝宣網www.lindazuo.com獨
家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在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人民藝宣網www.lindazuo.com違反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文系本網編輯轉載,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作者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 獲取聯系方式>>